國產大飛機“起航”:五十年沉浮,八千里云月-上海空運
圖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國商飛”)浦東總裝基地的草坪上,停放著一架“運十”原型機。這架曾經涂裝鮮亮的大飛機如今已銹跡斑駁,而它身旁石碑上鐫刻的“永不放棄”,浸滿了幾代中國人制造大飛機的熱血豪情。
從70年代運十項目啟動,到如今C919成功首飛,國產大飛機項目走過了五十年的艱苦征程。其間,有定位不清、經費不足的遺憾擱置,也有技術難支、伙伴撤出的無奈停擺。現在,中國商飛重新挑起了國產大飛機的重擔,在前幾代“航空工匠”的指引下,走上了一條不同以往的全新路徑。
在前三十年的經驗積累中,中國終于探索出了發展民族航空工業的應由之路。作為全世界最大的飛機市場,中國過去的邏輯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但現在的共識是,一定要研發、制造自己的大飛機,形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商飛采取了國際主流的“主制造商+全球供應商”模式,重建了研發平臺,形成了自主設計能力,并借力國際領先的技術水準,制定了民機制造的工藝規范,為國產大飛機走向市場、走出國門奠定了基礎。
如今,國產支線飛機ARJ21已經率先投入商業運營,國產大型單通道飛機C919在密集地試飛取證,并提前獲得了國內外800余架訂單,而與俄羅斯共同啟動的寬體機CR929項目也進入了實質研發階段。在以中國商飛為中心的整個產業鏈的努力之下,國產大飛機終于“起飛”。
不過,一切才剛剛開始。C919剛剛完成首飛,未來適航、商業化進程還有漫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在嚴格的國際適航審定標準面前,C919仍面臨很大挑戰,但這正是它走向國際市場、真正實現商業化所必需的。從這個角度而言,C919在現階段還難言成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新的歷史篇章已經掀開,國產大飛機也邁入了走向商業運營的新征程,所有人都期待著,國產大飛機將在市場的檢驗中證明實力,完成使命。
從運十到麥道
中國研制大飛機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數十年以前。從運十到麥道,中國嘗試了不同的大飛機攻關之路,卻也因種種原因擱置或終止。
早在1980年,中國自主設計制造的大飛機運十就已經首飛上天,使中國一舉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第五個研制出100噸級大型客機的國家。
運十于1970年8月開始研制,比歐洲的空客公司還早幾個月。當時的條件十分艱苦,國內航空工業基礎薄弱,且生產運營環境惡劣,但在涉及全國數百家單位的研發團隊的十年努力下,運十竟“初戰告捷”。
首飛之后,運十曾先后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等國內九大城市,還七次飛越喜馬拉雅山為西藏自治區運送急需物資。不過,從1985年起,這架耗資5.377億元人民幣的大飛機卻再也沒有飛起過。
當時,運十因研發投入較大、不具備大規模商業化運行的條件等原因被強行“下馬”。一個常見的觀點是,運十曾在最后關頭申請了3000萬元的經費支持,但由于長期沒有訂單,市場前景黯淡,這筆經費并未落實,運十項目就此擱置。
而受國內外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中國研制大飛機的思路也悄然發生了變化。1980年前后,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剛拉開,各行各業興起了合資辦企業的新模式,在飛機制造領域,中國很快接到了一根“橄欖枝”:美國的麥道公司有意愿與中國合資研發大飛機。
雖然說的是合資研發,但在與麥道的合作中,中方只承擔組裝工作。這顯然與運十的自主研發路徑完全不同,該模式也并非長久之計,但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是,可以讓大飛機項目以最快的速度實現“國產”并投入市場,至于技術,則可以在雙方的合作中慢慢習得。實際上,當時的先進制造工業如汽車,采用的便是這種模式。
1985年3月,上航工業公司、中國航空器材公司與麥道三方簽署協議,而在麥道的支持下,中國首個整機項目迅速誕生。資料顯示,當時國內共生產了35架MD-82/83飛機,其中還有5架返銷到美國。
但是好景不長,1996年麥道總部經營不善,慘遭波音收購,中美這一合作項目以一種十分被動、無奈的方式宣告終止。而按計劃繼續生產的MD-90飛機,最后只生產了兩架。
上一篇 深圳空運價格-Cargolux貨機航班是一件藝術品
下一篇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接收其首架空客A350-900飛機-運費報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