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空運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扭轉外貿下滑 該用三種貿易方式同時發力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4.12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9.6%。在此情況下,3月以來國際疫情蔓延,國際訂單不斷取消,對我國外貿造成了較大的沖擊。
文/魏建國 走出去智庫(CGGT)特約專家,商務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當前由于疫情在全球多地爆發,許多國家已經停工停產。為此,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今年中國外貿將出現斷崖式下跌。我認為,這是比較悲觀的論調。
根據中國外貿發展的歷史來看,凡有大事件發生以后,整體的進出口貿易雖有下落,但是事件過后都有較快的提升。
疫情過后,我看這不僅能盡快扭轉當前外貿下滑局面,而且使中國外貿占全球份額得到顯著提升,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一,中國最早復工復產,將有力促進外貿發展。俗話說得好,一招領先招招領先,中國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情況下,最早提出復工復產,不僅先于歐洲而且先于美國。這種復工復產,不僅是在產量上,也不僅是在產品上,而是為全球瀕臨癱瘓的進出口貿易打了“強心針”,各國眼光都紛紛轉向了中國。由于疫情導致一些國家生產停滯,不僅生活消費用品而且生產用品均不能滿足這些國家的需要,只能轉向全球制造業最為完善、種類最為齊全的中國“求救”。
這個趨勢不是短暫的,而是在疫情過后依然還會發生的情況。突出的表現,就是現在雖然外國人到不了中國,但是網上的訂購量顯著增多。據阿里巴巴、蘇寧等數據來看,國外通過大型電商平臺訂購數量翻番,更為重要的是跨境電商出口呈現兩位數的增長。最明顯的是,3月份中歐班列開行同比增長超過30%,源源不斷的中歐專列反映出歐洲市場急需中國的各種日用消費品,包括勞動密集型的瓷磚、家電、鞋帽、箱包、兒童用品、玩具等產品。另外,拉美國家也在增加中國商品的訂單。
預計疫情中后期,全球的市場訂單都將聚集于中國。至于進口,由于全球外貿市場都出現疲憊狀態,唯一的亮點就在中國。中國不僅有4億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市場,更有齊全的為全球供應的生活消費品和生產消費品的供應鏈。預計今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無論是參展人數、參展企業、參展國家都會超過往屆,因為各國都把希望寄托在中國的大市場。中國能夠吸引和帶動全球的出口,從農產品、海產品到大型機械產品、高科技產品,甚至是鐘表箱包等奢侈品。因此在疫情期間全球貿易總量下降時,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量會逆勢而上。
第二,三大貿易優勢齊頭并進,共同推動外貿發展。中國在全球一般貿易、加工貿易、跨境電商的三大貿易方式中優勢明顯。俗話說,東邊不亮西邊亮,當一般貿易降低時,還可以依靠加工貿易,加工貿易如不行還可以加快發展跨境電商。當前疫情使面對面的交易降低,而中國首次完全以網絡形式舉辦的廣交會,可以加快跨境電商的發展。
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主要是一般貿易,上世紀九十年代加工貿易、“三來一補”得以發展,各占約50%份額。現在一般貿易又獲得大力發展,已超過加工貿易,數據顯示,我國貨物貿易中一般貿易占67%,加工貿易占23%,還有跨境電商約占10%。這幾年跨境電商異軍突起,體現出個性化的優勢,深受年輕人和女性消費者的歡迎,今年發展增速已超過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而且中國已成為全球最主要的跨境電商市場。在發展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的基礎上,如果跨境電商因政策支持獲得更加快速的發展,將突破疫情給外貿帶來的不利局面。
第三,充分發揮中國在全球生產鏈、供應鏈的關鍵作用,穩住外貿發展。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的生產鏈、供應鏈已形成“上可呼喚上游、下可承接下游”的體系,可謂“呼風喚雨”。這種情況下中國再積極發展外貿新市場、開拓新領域,就可實現“化危為機”。
當前面臨疫情危機,我們之所以還對外貿保持樂觀看法,最主要的就是考慮到中國幾千年來的經商原則是以誠信為本,重合同守信用。這次全球疫情大爆發,中國穩住外貿仍然要重合同守信用,在市場的原則下在用法制的方式穩外貿以外,也要有更多的智慧,設身處地為其他國家著想,不能像某些廠商在出口防疫用品時的重利忘義,而要使其他國家認識到中國在貿易困難時的“雪中送炭”,這不僅可以穩定外貿,也為中國外貿今后的發展做好長遠準備。
總體而言,從戰略上來看,當前中國加大對東盟貿易的同時,也要加大對歐洲、日本、美國的貿易,以及加強對新興市場的貿易,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才能使中國外貿得到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