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航運代理-機場后新冠疫情期的信息化技術發展淺析
民航資源網2020年3月19日消息:2020新年伊始的1月份,已進入春運保障高峰的民用航空運輸業由于受到新型冠狀病毒(烈性傳染病)的影響,整體運營業績呈現出斷崖式的下降。民眾擔憂和封閉管控措施使得民航市場如墜寒窯,處于暴風眼的武漢天河機場尤為甚之。除了運送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和救災物資的航班,所有商業航班全面取消。疫情雖然來得迅猛,影響范圍廣,但隨著我國應對措施的有效開展,已經呈現出持續向好的趨勢,復工復產的經濟建設主旋律不會變,恢復航空運輸的常態水平成為關注重點。如何應對后新冠時期的機場運營,既要增流量又要防風險成為機場管理者要面對的新課題。
本次新冠疫情的全面爆發,給國人造成的影響是深刻而長遠的。接近兩個月的封閉控制住了病毒,治愈了生理的病痛,但心理的創傷恢復期恐怕需要更長的時間來修復。
機場要想恢復運營常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提高旅客的安全感和信心。經過本次全民公共衛生的實戰教育,旅客的公共衛生意識和要求必然會全面大幅提升,這對機場這個公共服務行業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
需求會從密集型的人工輔助服務轉變為更加自主的無接觸式自助服務,旅客能夠通過證件、移動電子憑證、生物特征等方式在自助設備上完成進出港流程的業務辦理。目前,在我國千萬級別以上旅客流量的大型機場,自助服務正在逐步試點推廣中。以旅客出港流程為例,常規的環節有“值機辦理”、“行李托運”、“安檢驗證”、“隨身查驗”、“出港登機”,都需要與機場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互動,紙質憑證要進行多次的流轉核驗,這對經歷過電梯按鈕都要隔層觸碰的旅客來說,恐怕是個心理考驗。
而自助設備的使用,恰好能夠解決該問題。在移動通訊普及的現代社會,網上業務辦理已經成為了新常態,對于很多旅客來說,移動網上值機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我國通過中航信離港平臺的支撐,統一入口、統一標準的網上值機平臺已經非常成熟,如:飛常準等,旅客能夠快速的完成身份確認和值機選座,返回帶二維碼的電子憑證,憑借該二維碼和身份證,在具備條件的機場能夠實現全程自助辦理。如:依托RFID芯片和行李自動分揀的行李自助托運設備、帶人臉比對和二維碼識別的安檢驗證閘機、自動回筐的隨身行李查驗傳送帶、無接觸的全身查驗毫米波門、帶人臉比對和二維碼識別的登機驗證閘機。通過這些設備的使用,有效解決了“無接觸”的服務要求,該類自助設備從設計之初的效率提升、人力資源提效的目標,衍生出了更為剛性的安全防疫的需求。因此,在疫情過后,自助設備的大量使用必將是機場發展建設的新方向,智慧轉型的新亮點。
對于機場來說,自助設備的投入、流程的改造升級是旅客側控制疫情傳播的有效手段,如何提前預判、及時監控、盡早干預同樣重要。針對我國本次疫情的應對處置,從國家層面多次強調了大數據應用發揮的巨大作用,機場作為人流密集的旅客集散地,要善于采集數據、分析數據,利用數據來提高管理決策的效率和質量。如城市健康碼的應用,配合自助設備可以起到旅客差異化的分流管理,及時進行預警處置。自助端的身份識別和體溫檢測結果綁定,可以讓機場運營者實時掌握航站區內旅客分布情況。航班高峰、旅客高峰的預測能夠提前安排服務保障資源和提高安全風險管理級別。全過程的跟蹤記錄能夠實現事件的可追溯和可回放,快速定位安全隱患環節。
因此,依托物聯網技術,通過感知層的人臉識別、體溫檢測、圖像分析和大數據平臺的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能夠有效提升機場的防控管理能力,同時,適當的將脫敏數據對旅客進行開放、透明信息,能夠提高旅客的安全感,從而配合機場的管理。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民航運輸業隨著疫情的緩解正在逐步恢復,面對后疫情期的持續影響,既要克服風險,也要認清形勢抓住機遇。對于機場來說,自助化、數字化、智慧化的轉型升級在新冠疫情的倒逼下已然提前到來,這與民航局提出的“四型機場”建設要求不謀而合,機場將進行新一輪的流程改造、服務提升、管理升級,全面提升運營能力。